一、关于谦逊的心
“为人处世,总是虚心为好。”
“入古自然要深,发展思路要广。”
“多方吸收看看,求变是唯一出路。居高声自远。”
“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不耻才能广,才能大,壮年学得广泛些。
二、关于勤学多练
“画要仔细去看,研究来龙去脉,进了博物馆出不来,‘侯门一入深似海’。”
“必极工然后能写意,非不工遂能写意也。”
“只有常观察、分析、研究,尤其是大量的速写、默记,笔下的形象才会鲜活。”
“学画也如学书。孙过庭《书谱》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能会之际,人书俱老。’”
“风格,不是求而得之,是不断学习而形成。风格切勿定型得太早,大器晚成。要不断吸收古、洋、生活各方面而形成。尤其要苦练基本功。……风格的形成需继承传统,刻苦钻研,学习各种流派,集各派之大成,熔为一炉,到了熟能生巧的火候时,才渐渐形成。……要想学风格,只有读书写字,舍此无他。”
“不但在技法上要用功修养,在身心健康上更要勤修苦练。艺术的表现是精神的产物,精神是有物质基础的,这个基础和体力、体格、体魄分不开。有了坚实的体格,才能发挥出旺盛的精神,才能升华为艺术的精品。”
“细心观察,牢牢默记。日子长了,功夫深入,作画就有‘整体感’而能‘一气呵成’。‘大胆落墨,细细收拾’就能有‘气韵生动’。”
“真学问要久练成钢,百练钢成绕指柔,最难的是用气,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浑然一气。“
“章建明先生谓我的线条有‘藤藤韧’。这个深一层的练气方法是碰到一切难忍的事,坚持用解结方法。忍至又忍。凡忍无可忍时,再行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妙法,坚持耐力。”
三、关于方式、方法、布局
“纵通——继承传统,讲究规范;横通——借鉴姐妹艺术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太极;内通——讲究内涵,艺术的多面涵养,多读书,多见闻,多体会,多心虚了
,多实践,多反思 。”
“国画的对称性比如一把‘称’,并不是一个‘天平’。这种平衡比‘天平’巧妙得多。(构图)章法的巧妙在画面上起了微妙的美的作用,这里不妨称谓国画的‘章法力学’,进一步解说为‘出奇取胜’‘险中求称’”。
“作画什么最难?我认为构图最难。因为构图是造型、笔墨、修养、情趣、天分的综合与灵活的运用。好比打仗时的用兵,必须大胆而又慎重,要随机应变,常画而又能常新。”
“取、舍、借、变。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疏可走马,密不插针。”
“运笔要善于轻重缓急之变,更要有性情神情之变……穿插贵在交相掩映。”
“写意之作往往出笔简略,但不可草率,更不可无法。故余曰:‘写意应从严谨中来。’”
四、关于气、内功、意境
“信手拈来,主要在气。”
“作画到纯熟时不是看到哪里画到哪里的简单问题,而是,全凭感觉,五官齐通。……笔墨情趣,笔无情而人有情,是意与身通。……最高境界是五官相通。”
“画枝条要断而似连,气要接得住。……以手使笔,不浮滑,要稳,一笔下去,线条有劲而老辣。”
“要将内力从全身通过丹田之气运到手腕、手指,似乎有一股韧而充盈的气势在引导着,将意念、精神、力度贯注到笔身、笔尖,使线条有力度、韧性而又含蓄。同时,放中有收,不使气泄,这需要从长年练习书法中获得,非有坚强的毅力不可。”
“作画讲‘得势’,要成片,其实就是整体观念,看上去是一个调子,一股气,要‘浑成’,而不必求全。”
“笔墨、气韵、章法这三点是衡量一张好画的标准。一眼看到亮晶、明朗、宽广或苍茫、郁勃、雄厚。二者各有魅力、吸引力,起共鸣。画人的品德高,在书画上表现出来的意境也会高人一等。”
“中国画与哲学可说是一脉相通。”
“从蕴藉、含蓄中得生动、自然之趣味,用强烈、独特之手法,收深刻、鲜明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