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发达的信息社会,但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
最早的时候,还是写信,在阶梯教室写信,在书桌前写信,我至今还收藏了很多信件;然后打电话,一度有个词叫“煲电话粥”,从生活到心情慢慢聊;然后我们写博客互相加链接可以互访,可是最后,博客类网站无一例外地全部倒闭了。。。变成了微博、微信,言语越来越少,图片,后来是视频。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坐着看文字写文字的人与一个在那刷视频的人,可以轻易想象出表情与状态的巨大不同。最重要的是,推送制逐渐替代了主动访问的方式,于是慢慢被互联网公司的算法所控制,被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时间,但人的头脑和心灵却越来越迟钝。哪怕140字以内的微博微信,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有非常真诚的互动,但后来一切都变了味。
大众涌入,就没有净土。
发广告倒了罢了,之前一个孩子同学的家长,对我说:“我经常发广告的,你可以把我屏蔽了。”但其实反而五六年了都没有去屏蔽,因为她的图片和文字都挺美的质量挺高的。然后就是各种揣度,哪怕只是平常存档一些东西或者发一些日常或者心情或者所思所想,都会有各种解读文章,好像一切都是为了晒给别人看,为了显摆某些特定的东西,或者为了打造某种特定人设,然而这大都是观看者自己内心的投射而已。
这几十年,尤其最近十年,国内整体生活水平好像又提高了一些,但大家的心灵并没有因此更松驰一些,真诚的交流越来越少,好像大家都变得强大而冷漠,追求“边界清晰”。人们好像没有时间和精力做朋友或者谈恋爱,甚至不愿交流一些私人话题,倾诉自己的内心叫“过度自我暴露”,会给别人增加压力让对方不舒服。询问对方的内心世界,叫“打探别人隐私”不礼貌边界不清。未曾经历过肝胆相照的时刻,未曾经历过对方的欢喜以及挫败,我们拿什么做朋友或者恋人?
人们越来越难以去信任他人,建立联结,付出时间和真情。推崇一种独立清晰的人际关系。这看起来挺好的,把重心都放在自己这里,就不会因为环境或者关系的变化而让自己处于失控的状态。这本质上是出于内心的一种紧张与自我保护,而不是松驰与对外开放。但我们依然需要一些有着厚重质地的关系,它拓宽我们生命的厚度与广度,去超越兽性与人性。之前有一则新闻说某个人和朋友在外,被毒蛇咬伤,他们拍下蛇的照片联系医院准备血清,朋友还给他吸伤口的毒血以减轻毒性,新闻底下的最多的评论便是:“这么好的朋友给我来一打。”大家都想要好处,没有人说:“如何做一个值得他人鼎立相助的人?”或者“如何在朋友遇到意外的时候付出最大的努力?”
有一件小事一直让我挺震撼的。一个换牙期的孩子,在学校吃完中饭后,忽然发现少了一颗牙,于是哭了。班主任马上去帮她找牙,食堂阿姨从混成一桶的残羹剩饭里仔细翻找,直到把牙找出来并安慰孩子。小女孩只是担心牙被吃下去而害怕。甚至有很多父母都不一定能如这位班主任和食堂阿姨这样,反而会责怪:“牙掉了就掉了,有什么好哭的!”有时候对他人的用心和善意,不需要多么高大上的调性,以及侃侃而谈的理念或者事件式的做好事,只是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理解、共情、急人之所急,不带上帝视角的审视评判教导。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善意和温情,塑造着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