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会骗人

2022-9-22 漫漫 碎语

    你为所爱的人或事拼尽全力了吗?

    我觉得我没有。那天说起那谁,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画。让我欣赏欣赏教堂顶那么多画,我都脖子酸了,何况要画呢?日复一日地在天顶上仰着脖子画,或者贴着顶躺举起手臂画?无论哪个姿势都很难受,而且那么大面积,要持续几年都保持这样的姿势。想想都觉得受不了了。我现在觉得很多事情都挺受不了的,还是好吃懒做比较好。哈哈其实我也不好吃,还是悠游自在最好,这世间温饱之后的自由最美。

    这样看来,我也没那么努力,我才不想接这样的定单呢。不过很多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也许接了也就只能做了,毕竟还要工作赚饭吃,以前的艺术家大多不是自由艺术家,让他们成名的作品其实基本上都是订单。

    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是个特别努力的人,后来发现,那其实不是努力,是性格比较坚忍,能忍,能吃苦,无论环境的苦,还是精神的苦,都习以为常不觉其苦。包括后来开店创业,有过不少挫折,也熬过很多夜,但这些真不算什么,在我看来,还不算主动努力 。是逆来顺受,什么东西来,都能让自己好好接着,受得水到渠成一样自然。反面就是不能更好地思考解决方案,缺少这个意识。比如小时候种田,巨怕小虫子,只能一边发抖一边哭一边种田,不知道我可以穿上高筒雨鞋哪怕连裤鞋我也不怕热呀。但没有那个可能性存在,慢慢地也就缺少那个脑回路了。

    后来发现,我只是靠天赋过活。悟性和感受力是超常的,大多事情都学得又快又好,还能吃苦干啥活都行。虽然表达力被卡死了。我们家里,小孩子是不可以说话的,我什么都明白,我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我与世界的通道是不对称的偏单向的,反过来又刺激了对自然、艺术、人间冷暖的感受力。一度感觉自己像个黑洞一样,只输入,无法有效输出。

    记忆会骗人。我一直以为最幸福的是初三那一年,最痛苦的是邮校四年。然而去年翻看了2000年之前的日记,发现并非如此。初三那一年,其实面对着很大的内心冲突,家庭的压抑,和多年来学校老师同学对我众星捧月的关爱让我在巨大的落差之间,在两极之间无法确认自己,在自卑与傲骄之间神行不一,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现实中的种种状况,更别说得体了,作为班长的班级管理这类工作在这一年中尤其突显给我带来巨大的困扰。一万遍地否定自己,又一万遍地继续傲骄。而邮校四年,一方面在深切地迷茫,幼稚地磨合,另一方面,也尝试了挑战了很多事情,也在慢慢地学会自己思考,我觉得那四年,我在慢慢走向勇敢。虽然过程中有很多拙劣。

    我很少主动地努力、主动地坚持,大都是在被动地承受状态。也许只是懦弱,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勇敢太重要了。被禁锢久了,会感觉那个东西已经长在身体里,但其实我们可以突破它。突破意味着很多不熟悉的东西,未知和失控的恐惧,像没有坐过船的人突然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即使你知道是安全的,还是心慌慌的。勇敢意味着需要去承担所有的责任、去承担这些未知和恐惧带来的任何后果。但我们还是要去勇敢。勇敢地一步一步往外走,对世界和自己才能逐渐形成真实全面的认知,走出自我的狭隘偏执,很多时候,狭隘偏执仅仅只是内心弱小无力,面对外界巨大的冲击,形成的对外投射罢了。当我们有力量,我们就慢慢变得温柔、宽广而宁静了。

    如今,世界纵然繁杂,以及种种状况,种种难解的新课题,但于我最重要的意义,是思想的流动,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可以看到或查找到很多信息,观念,理论,思想,艺术,多多少少照亮了一些,开启了一些认知和智慧,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世界和众生。“窗户一旦打开过,我们会一直记得清新空气流经的气息和味道。因为见过这宽广的世界,所以谦和,所以慈悲。”

    我常跟G说,你是密封罐,我是竹篮子。我受环境影响挺大的,那个对周遭的感知力过强,仿佛内外相通,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不受干扰的自我,篮子里的空气与外面的空气,是一样的,时刻流通的。但竹篮子也有好处,烦恼也很快流过的。记忆会骗人,让记忆都流过吧,流过过,不留痕迹。

    “与自己独处,我的世界不再需要有那么多人和那么多事!至于写诗与绘画,我说写诗是因为天性(儿童的,自然的),语言是我仰赖的母床,而诗歌则是我重回母体的一种路径,文学她关心人的(悲喜),当我无法说出某种语言时,我就用绘画来呈现我内心的色彩,诗歌,绘画艺术,她们无疑成为我最好的表达方式,一种不合时宜的执着。”来自一位华裔俄罗斯女诗人。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em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