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
1、无聊
小孩子有时候无聊,大人不要焦虑,适度的一些无聊也是很需要的,如果小孩子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空隙,效率确实很高,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无聊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有意义。在适当的空白里,小孩子会产生TA自己的好奇、探索、思考、创意、行动等等,形成创造力和自主性的萌芽。即使看起来无所事事,没有找到什么新发现,适当留白也是一个人自主性、完整性形成的基础。他正拥有了一个机会尝试发现自我,搭建自我,开机测试,修正完善,让自己回到自己,TA不仅仅是完成安排给TA的事情的主体,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
2、犯错和顶嘴
有一些所谓犯错,只是小孩冒犯了大人的权威,所谓不听话而已。小孩总是要犯错的,小时不犯错,等到老了再去犯吗?更需要有顶嘴的机会,甚至有吵架的机会,这是小孩子对自我边界的探索和对相处的方式尝试,如何面对权威(父母就是最初的权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倾听对方的想法,如何沟通,如何尊重,如何在意见不同时坚守自己又不攻击对方(回到观点和事情本身而不被自己及对方的情绪淹没),如何在交互沟通中倾听不同的思考角度来完善自己考虑不周的地方(这通常是已经过了前面几关才可以做到)等等。这些都是很不容易的,要在多次交锋实战中慢慢领会与提升的。经过这个部分的实战,经过对抗、冲突并且最终理性调和之后,孩子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并拥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行动的力量,相对更容易拥有稳定和理性的内在。
即使有一些犯错,可能旁人觉得不可理喻,或者是个原则性问题,必须好好教育一顿,义正言辞地去批评这个错误劝其改邪归正,将小恶消灭于萌芽之中。但当事人一定要尝试去了解TA为什么这么做?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要这样做?TA有什么难处以及无法越过的困境?等等。每一个行为都是一面镜子,觉察TA那个逻辑,照见TA底层的需求,去尝试着让TA通过行为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那个错误慢慢就不会再有。这真的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但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不但适合对待孩子,也适合每个成年人对待自己。
3、错题与分数
分数是一个表象,它的意义不在于它本身。去看看错题。看错题也不仅仅是去看错了哪些题这件事,而是看为什么错了,不小心写错了?没理解题意?以为理解了实际却表达不到位?没有听懂?看了就好,知道就好,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够了,停住,不用把错题放在心上,更不用让孩子反复去检讨。心的容量就这么些,关于学习与生活那些好玩的有趣的好奇的都装不完,还要额外承载对错误的羞耻和额外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很有可能是父母制造的比如脸色和脾气),多浪费空间嘛。而且错了好啊,有时候明明觉得自己很懂了,然后考试却错了,像个照妖镜,把漏洞找出来了,把妖怪原形都照出来了,都抓住了,这考试抓到了妖怪,打掉了,值了。若是考了100分,没照出漏洞啊,没抓到妖怪啊,说不定它们还躲着呢。
4、苦与乐
我不太认可一句话:“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首先我不认为学习是苦的;其次我不认为学习是为了一个别的什么目的(比如为了将来的好工作好生活);再次,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最后,好工作好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本身是多元的没有普世标准。我认为学习本身满足了我们对这个广阔的、多层次的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逻辑,掌握基本的方法论,本身就是有其无限乐趣的。不要让学习变成为摆脱现状的一个手段。给TA空间去找寻自己的兴趣点以及内在动因,不要用外在压力让努力学习变成是迫不得已的路径。只有内在动力才可以支撑一个人走很久,走很远,而且不容易感到累,因为这个过程已经让我们得到乐趣和收获,一个好的结果是额外的欢喜。外在压力可以让人在短期内鼓起勇气,张起风帆,一鼓作气,拿到阶段性成果,却很难支撑人走很长很远,特别是路上还有不清晰的、有变动的等各种状况。学习不是为达到某个目的的一个手段,而是我们不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它一定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它是一个生活态度,学习不仅是孩子的生活,也是大人的生活(不是孩子的学习是大人的生活,而是大人自己的学习是大人自己的生活)。
4、专注
不要为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而做某些事,也不要为害怕老师(家长)的批评而做某些事。不要为别人的小红花做事,去做你真正要做的事,为内心的兴趣和热爱而去做事。表扬和小红花是顺带得到的,当然是令人愉快的,但不是目的。大人也是这样,依内心去做事,不为赚钱而做事。钱当然也是要的,人要生活下去需要经济基础,但那一定是在做好事情的基础上顺带而来的,不是第一目的。总体上是这样的。
有时候大人的心已经被打散了,因为时代等等原因,这一代父母内心早已被打散的很多。那就少干涉孩子,不要去把孩子的心也打散。
一颗完整的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太重要了。父母打散孩子的心也太容易了,把它打散了再来抱怨TA不专注不努力也很容易,但孩子要用一颗被打散的心来承接这一切却不容易,他往后要用余生去把被打散的心重聚重建更不容易。
信任孩子是对宝贝最好的加持!
5、早恋
早恋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正常情况下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更重要的,它是一个课题。因为恋爱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切断关系,都需要勇气和智慧。
表白与拒绝,分手与被分手,心力和精力的分配,分寸和界限,这里面要面对要处理的东西很多,要学的事情也很多。
如何在遇到不同的情况下,来承担学习和工作等固有的事务?这还是一个统筹协调的功课。
关键时刻,更需要家长的支撑,理解,帮助,鼓励TA的成长,而不是指责以及额外制造压力。
6、回应与被回应
家长一说话,就要孩子立刻回应。
其实或许反一反更好,孩子有什么需求,家长及时去回应。
有时候家长希望自己拥有权威,跟他说过了,他就要听着,要照做。首先家长讲的一定是正确的吗?其次孩子是机器吗?成长真是一件极为漫长的过程,别说孩子了,大人自己也是如此。
孩子日益长大,倾听就更重要了。听的越多,孩子的表达能力就越强。表达也是需要实战练习的。在家里也是一个很好的练习场所。
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表达的习惯和能力,他的存在感,自主性,完整性,力量感等,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我们真的要一直在教孩子的吗?与其教育孩子,不如自我成长。生命之间是彼此影响的。
在整个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是不断超越过去的。如果还有什么值得教的,那就是反思。辨证地去看这个世界,辨证地看发展,辨证地看科技与正义良知,这个真是个需要不断探讨的事。
还有爱。每个人身后宽厚的爱,是前进路上的力量,是失败时候的支撑。
7、如何面对自己不好的那一部分
这个太复杂了,单独写。
《回响》之二
《论艺术里的精神》摘录
一本有意思的薄薄小书,来自超级学霸富二代康定斯基同学。摘录。
“将光明投向人的内心黑暗中去,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舒曼”
“艺术是它那个时代的孩子,这样的艺术只能创造一种已经被清晰地感觉到的艺术感。凡是没有向未来发展的能力的艺术,只是时代的一个孩子而不能变成未来的母亲,它是贫瘠的艺术。”
“在非常敏感的人身上,外界的刺激是如此直接与心灵相通,心灵本身是如此易受影响。”
“色彩有一种直接影响心灵的力量,色彩的和谐必须依赖于与人的心灵相应的振动。”
“只有艺术的内在精神,才能将任何特定时期的外在形式用作进一步表现的阶梯。内在需要和艺术发展的作用,在于从时代和主观的角度永无止境的表现永恒的客观世界。”
“必须注意的是内在需要的倾向,倾听他的话语。”
“艺术家必须知道锻炼精神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色彩及其对人的影响的研究。”
“他(莫扎特)的音乐在我们混沌的内心生活中是一次受欢迎的停歇,一次抚慰和一种希望。”
“艺术家必须有话可说,因为对形式的掌握并不是他的目的,而将形式服务于内在意蕴才是他的任务。”
"在形式问题上,最重要的是形式的产生是否出自内心的需要。“
“形式是内在意愿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个性的标记。”
“个性不能随便被理解为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相反,它在一定的范围内从属于时间(存在的时代)和空间(周围的人们)。“
“最重要的不是新的价值,而是这种价值展示的精神。”
“三种不同的灵感来源:印象——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印象,用纯艺术形式表现。即兴——内在特点,非物质自然的无意识或自发的表现。构图——缓慢形成的,在成熟之后才清晰的内在感情的印象。”
“凡命定之物,皆应势而生,创造性的精神会找到一条通向自己的心灵,然后在通向其他心灵的途径,并且激起一种强烈的欲望,一种内心冲动。”
“只有在获得自由的土地上,才能再一次长出东西来。自由的人寻求通过一些东西来充实自己,并且让每一种存在的生活感染他——哪怕只是一根燃烧过的火柴。只有通过自由才能接受即将到来的新东西。“
《回响》之一
关于一些安全的、温暖的、柔软的、安宁的、丰盛的、流淌的,欢乐的渴念。
一些往复回荡的牵挂和念想。
在任何困境下,原始的本能的抱持的力量。
手染,手缝。月季花柄和南天竹花的印。
最近较忙,陆续花了好多日子的缝隙时间来弄她。
分星星
仿佛落魄的穷鬼掉进了无穷的宝藏;仿佛木讷的书生碰到了痴迷的姑娘;是海上钢琴师踏上大陆;是朝圣的人一身疲惫满面尘灰,杵立在圣殿,求知若渴,不知所向。
闪亮的光芒没有终点,饥饿的人儿惊呆了目光,来不及看珍宝是啥,急着把它们都装进褴褛的口袋。用余生的勇气和力量,穿越时空,远渡重洋,可否把累世的贫穷都喂养?
一万年的等待,一万句话哽在心头。却听见离人的鼓点阵阵响起,生怕她在下一秒就会消失于空气,不知是古老的幻觉或是未来的远距传输器,只是无法安住下来看一眼她的容颜。如何诉衷肠?
在很久很久之后,终将适应这取之不尽的海洋,浩瀚无边的星空。不要害怕,拥抱命运的给予。
今晚夜色清凉,咱们分星星啦!柠檬博士说星星多得远超想像。每个人都可分到几亿颗。咱76亿人,人人都有,无穷无尽。别急,慢慢地,欣赏。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
丰盈、微小。回说,只取一瓢饮。
吃杨梅之前我洗了手,一些细菌被冲走,还有一些幸存着。
星星,人,细菌,尘。
不听话的境界
父母常苦恼于孩子叛逆不听话。但听话未必是一件好事,不听话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不听话的第一个境界,孩子看起来很听话,而且还很懂事,父母只要一个表情,孩子就去干TA该干的事或者说是父母所希望的事了。孩子无论多辛苦也很配合父母,知道父母都是为了我好,也努力如父母所期待。但TA心底深处也偶然会有一些不听话蠢蠢欲动,只是被听话深深掩盖着不见端倪,有时掩得太久,连自己都找不到了。甚至把父母内化在心里,无时无刻地听话着。但没有一个生命能够全方位地无条件地服从另一个生命,真这样的话那这个生命就是一具空壳了,会疑惑TA的完整性,会质疑TA的存在性,就是非常严重的大问题了。
不听话的第二个境界,孩子开怼。怼的第一阶段,磨叽拖拉,你要TA做,TA不想做,又不敢说,只好磨叽拖拉;怼的第二阶段,顶嘴,你说一句TA顶一句,你暴怒,反了反了,翅膀硬了,叛逆了,不好管了;怼的第三阶段,吵架,TA开始表达与你预期不同的自己,表达TA的观念,TA的做事方式,完全与你不同,你苦口婆心教育TA,TA不认帐还批判你。你可能非常生气、失望,伤心,养了一个白眼狼。但可喜可贺,这是一个认真的、有思想的、有活力的孩子,而且,他还把你放在眼里。若不把你放在眼里,与你有何可吵?(PS:本处只讨论基本价值观人生观正常的孩子,尤其是乖宝宝。)
不听话的第三个境界,言语上听话,行动上不听。和你说话时,温言软语,你要求他时,他答应得及时又恳切,甚至还关怀你,送吃送喝送温暖,让你从第二个境界里的愤怒伤心里走了出来,如沐春风,想着“我家孩子真孝顺!“。实则他只是哄你开心呢,知道你的意见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甚至连吵也没有必要了,TA完全可以无障碍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且不需要汇报你。阳奉阴违。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个成熟的大人,少了一个天真的孩子。
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孩子听话。
古代对女孩子有三从四德。在家听父亲的,婚后听丈夫的,丈夫死了儿子的。这畸形的价值观存续几千年,深刻地影响了古往今来多少女孩子!对于男孩子虽然要好一些,但也有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如今听来似乎觉得太古早太不可思议,但离开那段漫长的历史不过百年,性别差异在三十年前依然盛行,包括在今天很多地方甚至一些我们觉察不到的潜意识里依然存在着。
很多时候,关系被用来维持一种秩序,通过君臣等级、仁义孝悌、妇德等,服务于这段关系的主体。
一段真正美好的关系,诞生于一个独立个体与另一个独立个体之间的连接。无论是爱人伴侣,还是父母子女,或者朋友知己。
五月
1、一片蘑菇
五月持续下雨。咳,我的桌上长了蘑菇。
出其不意地长,在雨里慢慢地长,越长越多,林林成片,神奇,甚至有点壮观。看着它们长,由着它们长,但我还是得保卫我的桌子。在随后到来的晴朗的日子,我给它们都拍了照,然后,擦掉了。
马鞭草越过竹篱笆,开出粉紫色的小花。
南天竹也开花中,我中意各种小颗粒的花儿。剪下一串花里面的一小枝,印了我的屋边树,这个形态令人欢喜。
2、三只蜗牛
早上去上学,一只蜗牛正爬在院子的小木门上,“早上好呀,小蜗牛~我们去上学啦,再见!”
晚上浇花,一只蜗牛正在啃我的长寿花叶子,把它抓下来扔到路中间,死生由命吧。
在水池里洗抹布,浸泡了肥皂,过了会儿再来冲水,肥皂水里浮上来一只蜗牛尸体,嗳,迷路的蜗牛,安息。
3、校园
参加家长会,得以进入贡院。
自疫情以来,学校对外关闭,很久不能进了。趁着间隙,去逛一圈校园和操场。
“爸爸一定是来打酱油的。“
“不是。我是陪你妈妈圆梦的。“
因为我曾说“人生最爱:NO1读书;NO2谈恋爱。”
因为某些原因,擅长的读书没有机会读,不擅长的恋爱一直学不会。
哈哈,开玩笑而已。读书意味着对自我和世界的探索。谈恋爱意味着与自我和世界建立美好的关系。读书容易,恋爱则太难了。
3、呓语
夜半被醒。
一个激灵,像一盆冷水惊醒晕迷的人。
慢慢感受了一下,是惊惶,从头发丝到脚趾头。惊惶之下,还有一些寒冷、无助、恐惧。身体和心灵都僵硬久久不能动弹,却急需确认你还好吗的感觉?你若好我才有好的可能性的感觉;你若不好我便碎了的感觉。遥远的背景瞬间重现当下并被淹没的感觉。
醒醒,醒醒,没事了,晨曦即将突破长夜。迎接鹤发童颜成人礼,在玫瑰色的天空下剑走天涯。
在光里,安睡。
4、家
那天,辰托管给他的好朋友HZ家了。晚上和他们一家四口一起在广场玩,溜冰,滑滑板。HZ妈妈拍了一张照片给我,HZ爸爸坐在花坛边,辰趴在他背上,说:“他很好的,可以和我老公这么亲热。”因为据说HZ爸爸比较严。有点惊异更是感动。真好啊,孩子们能够去舒展他们自己!喜欢看他们一步步成长的样子。也非常感谢HZ一家的照顾和陪伴。
对家有执念。家是一个孕育神灵的地方,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
百城烟水归来一肩明月;万里途程到家三碗清茶。
风吹过的山岗
来过很多次的小山村。
渐至山顶,道路两旁茅草繁盛,向路中间拥簇,车子开过,简值有种披荆斩棘的感觉。
群山之巅,空寂无人,只有五六个房子高低散落。远处的村落、城镇、水库星星点点,山峰起伏连绵。
整个村子里只有一个人,白天上山来抓笋,做笋干,种菜,晚上回山下买的公寓里住。
山雨过后,微风吹过山岗,云层堆叠。远黛,近翠。
朋友说,若能在这里酿酒还不错。依循春夏秋的果子酿果酒,冬天酿米酒。
恰有山泉通过水管流到每个屋子,没有人,泉水在水池里顾自流着。
老被单
打算开始做一个新系列《家的畅想曲》。
找出一块老粗布,是祖传的被单布,是奶奶的妈妈那儿继承来的。发现我太能存旧货,存了好多“古董”,从小时候的碎布珠子小石头,到老家的石墩子,到爸妈结婚的箱子,还有奶奶的妈妈那儿的凳子、被单、荷包、青花坛子和一些碗。碗在我小时候,亲戚朋友家的小朋友来我家吃饭时陆续全打碎了,甚为可惜。
被单是做被子的一个配件,被单、被芯、被面三层叠加包裹,缝在一起,组成被子。后来陆续改用被套了,拆洗比较方便,不用每次缝被子。
这个被单只有一小半了,另外的部分,应该是我小时候拆了做别的东西了。它使用多年,已经被洗得非常柔软,纱支较粗,粗粝感和柔软感交叠在一起,说不出的喜爱。它是由两块拼接而成的,我着手拆拼接处,拆到一半发现,这全是手缝的哟,边是手缝的,连拼接也都是手缝的,这一针一线,穿过将近百年的久远的时间和记忆,哦哦,继续把它囤起来。
针线与色彩的私语之四五六
色彩流淌,渗透、融解。
针脚行走,穿透、织起。
惆怅,艰难,勇气,平静。草长莺飞。
青荫静寂,吹过的风带着清香。
针线与色彩的私语之四:针线与色彩的私语之五:
针线与色彩的私语之六:
爱比克泰德有一段关于人生如赴宴的说法:你应当如何行事呢?那就好像你参加一场宴会。当菜肴递到你面前时,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合适,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如果菜肴只是从你眼前经过,那么你就享用你自己盘中已有的食物;如果菜肴还未传到你这里,就应该耐心等待,不要欲望过强,急不可耐。
且拾且乐。